印尼道地文化

2020-05-27

印尼傳統草本飲JAMU

印尼傳統草本飲JAMU是當地常見的傳統草本飲品,對健康養生有益,它的功能和概念跟華人的中藥或印度的阿育吠咜相似。印尼盛產香料,JAMU 便是使用薑和其他香料或植物製作而成。

步行在印尼當地的街上偶爾還能看見印尼婦人騎著腳踏車,載著放在竹簍裡黃色咖啡色瓶瓶罐罐的JAMU,這些JAMU通常由一些婦女在家做好後再拿至家裡附近或定點兜售。中爪哇是JMAU起源地點,純天然藥草做成的JAMU通常帶有苦味,加上當地盛產的紅糖可以讓它變得更好喝順口。JAMU有多個種類,不同種類也有不同的功能,從促進食慾、治感冒、增加抵抗力、瘦身、排毒、頭髮鳥黑、美膚到提振精神都有,當地人飲用JAMU多為維持健康或預防疾病。根據不同的功效它的作法有些簡單, 有些卻也相當繁複耗時。

Acaraki Jamu 是位於雅加達的Kota Tua的一間草本飲專賣店,店裡的裝潢風格式簡約的工業風格,讓人以為是一家咖啡館,打開菜單後才發現原來在賣JAMU。因為Kota Tua觀光客多,有不少外國人會慕名而訪,也是許多在地導遊會帶旅客前往體驗印尼傳統草本飲JAMU的地方。這家Acaraki Jamu,使用西方的咖啡器具去沖泡JAMU,吸引不少外國人一探究竟。吧台處有一個大型藤編的燈罩,吧台前放了各式各樣的印尼藥草,杯具和店內裝潢相當時尚舒適。若坐在吧台的位子,店員還會先拿未沖泡的 JAMU 給客人聞聞看,沖泡的過程就像泡咖啡一樣簡單。菜單上只有不同JAMU的選擇,主要依味道的濃淡作分級,且每份飲品的價格都不超過四萬印尼盾 (相當於台幣近90元),相當平價。


Coto 科托

coto是望加錫的傳統美食。Coto本身是用牛​​肉製成的,並添加了牛內臟,例如心臟,肺,肝,腸和牛肚。醬料的調味料是花生,將花生油炸,磨碎並加入40種香料,配方本身可以根據賣方而有所不同。因為內臟會導致膽固醇,據說添加到Coto中的香料是膽固醇的解毒劑。coto通常與年糕和當地特色的道高醬一起食用。對當地人而言,在雨季這種名為coto的牛肉湯會變得特別美味。

Coto在望加錫有著悠久的歷史,在16世紀就存在於戈瓦王國。這道料理本身是皇家工作的平民廚師創造的。在過去只有水牛肉料理,而且還是只有王室成員才能享用牛肉,至於內臟等其他部位則會被扔掉,如此浪費食材。所以平民廚師想到了在王國以外的人們從未品嚐過肉的滋味,因此,產生了處理剩餘內臟的想法,coto也就因此成為百姓們喜愛的佳餚。而這道菜的盛名甚至傳到國王耳中也深受他的喜愛,並在逐漸成為王室成員喜歡的美食之一。孟加錫的第一個Coto攤位是H. Dg,建於1940年代,這個攤位目前已不存在。但是,現在在馬卡薩已有許多販售coto的攤位,coto也成為望加錫市最受歡迎的食物。


蠟染Batik

「蠟染」Batik是印尼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呈現,Batik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印尼的文化遺產,在當地是一種正式服裝,如同我們的西裝或套裝。在商業活動、商務會議、婚禮、宴會等社交場合會經常看見,又或是國家重大節慶如國慶日,人們都會穿上Batik,有的公司或學校甚至還會規定每周五穿Batik,在印尼Batik幾乎已被視作為"國服"。

Batik起源於15世紀,最初被用於寫在扇葵葉或畫在爪哇傳統房屋的木板上,以植物和動物的圖像為主,當時會製作Batik的人數量非常有限,它一開始其實僅被作為抒發心情或打發無聊時間的工具。大約從15世紀開始,Batik才成為日常服飾,一開始是專屬於爪哇王國皇室及皇宮人員的穿著,而且每個王國都有自己的代表圖案,不能隨便使用別人的圖案。如今,Batik已相當普及,在印尼生活中無所不在。從出生時保佑嬰兒平安的嬰兒背帶,到下葬使用的batik,貫穿印尼人的一生。生日、青春期、單身、成年、訂婚、結婚、生病、避邪乃至死亡,各個階段都有特定圖案的蠟染服可以穿。

發展至今,它不僅僅只有服裝,更應用於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如:包包、鞋子、領帶),印尼的學生或公務員的制服也常融入Batik元素,透過顏色及圖案生動的傳達印尼文化的創造和精神。 

Batik的製作工法,從最開始的傳統手工繪製(Batik Tulis),再衍生出較快速符合效益蓋印方式( Batik Cap )。傳統手工繪製大約需要二到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塊高檔精美的Batik,而市面較平價的Batik則多為蓋印或噴印的方式製成。


印尼船屋

在印尼東部的蘇拉威西島上,有個叫塔納朵拉查的高山地區,當地朵拉查人獨特的住屋就叫做印尼船屋。根據傳說,他們的祖先在大約1000多年前,從中國的南方乘船來到蘇拉威西島並且定居下來,而他們建造的房屋形狀就是模仿他們當時飄洋過海的工具 - 「船」。

這種傳統船屋高達5、6公尺,是用竹子建造的且整棟建築沒有用到一根釘子或其他的接著物(劑),最下面一層是用木頭支起的空地,可防止蛇和蜥蜴入侵。而以前的朵拉查人,甚至還會把水牛栓在船屋最底層的空地上,只要有危險發生,水牛便會發出叫聲讓住在上層的人即時知道。至於船屋的外牆上用黑、紅、白、黃四種顏色描繪出各種繁複的圖案,而這四種顏色分別代表著「頭髮」、「血液」、「骨頭」、「靈魂」。而朵拉查人也會在屋門前懸掛木質十字架,表示朵拉查人來自四面八方,若是十字架上懸掛的水牛角的數量越多,則表示這家人越富裕。


皮影戲Wayang Kulit

東爪哇的皮影戲(Wayang Kulit)主要流行在爪哇島和峇里島。它融合了流傳千年的印度教和爪哇傳統文化並和爪哇人的生活緊緊結合在一起,是上至貴族下至百姓平民都喜愛的休閒娛樂。皮影戲的舞台上,會有一張大型的白色布幕,燈光則從正中央上方往下投射。達郎左右兩邊各有60~100個不等製作精巧的皮偶,各有不同的姿態和樣式。依照印度教的傳統,達郎左邊的皮偶代表壞人,右邊代表好人。有趣的是,觀眾可以決定自己要坐在布幕的那一邊──在前方可以直接看到達郎和皮偶,在布幕後方看到的則是皮偶的投影。每一場傳統印尼皮影戲的組成,都有有導演兼團長「達郎」(Dalang,亦稱匠人或操偶人)、歌手(Sinden)和同屬印尼文化遺產的甘美朗樂團(Gamelan),整個表演團隊大約30人左右。皮影戲通常由穿著傳統爪哇服飾的歌手開場,伴隨柔和的甘美朗音樂及舞蹈,最後才輪到重頭戲達郎。達郎是整個團隊的團長更可以說是表演的靈魂。他可以決定皮影戲的故事和風格,同時也照顧著每個團員的工作和生活。每個皮影戲團都算是一個大家庭,日夜在不同的的城市和社區演出,團員之間的的關係也非常緊密。

皮影戲最常講述的是爪哇傳奇和宗教故事。除了傳統印度教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故事不能更改之外,其他都可以隨著達郎的創意自由發揮,尤其是在1998年印尼民主化之後更是如此,現在連政治議題都可以納入表演項目。有的達郎講述夫妻間的生活瑣事,有的把國外電影情節印尼化,有的和現場觀眾互動鬥嘴,有的揶揄現在的政治狀況,有的教導小孩子要孝順父母,有的講述淒美的愛情故事。各式各樣的表演內容,會依據現場的觀眾和反應隨時變化。


Prambanan普羅巴南寺

普羅巴南寺於西元1991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是東南亞最大的印度教廟宇,歷史超過千年,在東爪哇流傳著有關於這輝煌廟宇的由來。在古代戰事不斷的時期,有兩個敵對王國,一個為Pengging,另一個為。Pengging 王國的王子打敗了入侵的王國-Prambanan,並殺死了國王Prabu Baka,但Pengging的王子Bandung Bondowoso卻偏偏愛上了敵國公主Roro Jonggrang。但公主不想嫁給殺死父親的王子,於是提出兩項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在一個晚上的時間,要建造一口井,第二個條件,就是要建造一千間寺廟。公主以為王子達不到要求,但王子靠著許多精靈的幫忙,很快的完成一口井。接著建造寺廟到999座時,公主慌了,很怕王子如期完成,於是她想到了辦法,她叫她的所有女僕人一起搗碎砂漿,公雞聽到砂漿聲音以為已經清晨就啼叫了,所有精靈就立刻停工。結果只差一座就完成了。 公主說:「你沒有完成這1000座寺廟,所以我無法嫁給你」,王子很憤怒的詛咒公主變成一座雕像。看到 Roro Jonggrang 公主變成石像,王子雖然後悔,但也無能為力。


Danau Toba多巴湖

印尼相當知名的觀光景點Danau Toba(多巴湖),位於印尼北蘇門答臘的棉蘭省,一望無際、遼闊廣大的湛藍湖面,讓人以為置身大海,其實它是世界最大的火山湖,湖中央有一個島叫作Samosir 島,是火山噴發後的碎屑所形成的。

Samosir島之名稱是源自於一個「守信用」的民間故事,Toba是位漁夫,有天釣魚時發現他捕到的魚竟然會說話,那是一隻被詛咒後變成魚的公主,公主開口說:「不要吃我,我可以成為您的妻子來報答您,但是以後絕對不能提人魚的事,否則會有災難發生」。

後來,Toba夫妻生下一個兒子叫作Samosir,他食量非常大,總是感到飢餓。有一天,他又只留一點米飯給父親。Toba非常生氣,脫口而出:「你就是一個魚孩子!妳媽媽是條魚。」結果,人魚公主很難過的叫兒子上山。不久後,天空開始打雷下雨,河流被洪水淹沒,Toba也因此被水淹死了。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沖蝕路面,水坑便越來越寬闊,就變成了現在人人口中的湖泊Danau Toba(多巴湖),而由於Samosir上了山,於是成為了現在的湖中小島Samosir島。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
我們使用了 cookies 來確保我們網站的運作正常與安全性,並為您提供最佳的使用體驗。

進階設定

您可以在此自訂您的 cookie 偏好。啟用或關閉以下這些類別,並儲存您的選擇。